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时政要闻
亲历者讲述过去 倾听者铭记历史
——追忆采访东京审判最后一位全程亲历者高文彬先生
分享到:
  发布时间:2020-09-14 17:10:41 打印 字号: | |

图:2015年8月,该报记者探望并采访高文彬先生。

图:2015年9月3日,该报《正义的审判》特刊版面。


2020年9月7日,中国最后一位全程参与东京审判的亲历者高文彬先生去世,享年99岁。

在朋友圈刷到这一消息的瞬间,突然一种莫大的遗憾感涌上心头。回想起五年前与高老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面,这一面之缘大概是我距离东京审判这段历史最近的时刻。

2015年8月,在即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,本报正在策划大型特刊《正义的审判》,各路记者分赴祖国各地挖掘审判日本战犯的各类史料,并期待能够发现历史亲历者,采访到一手报道。

我们的采访是通过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检察官向哲濬之子——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向隆万先生帮忙联系的。因日常照顾高老起居的保姆家中有事,已过鲐背之年的高老便自己前往医院住下调养。

那天是8月5日,上海适逢三伏,南方的天又闷又热。我与当时任总编室副主任的徐光明在向隆万先生带领下,买了鲜花和果篮,一同前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。见到高老后,向隆万先生介绍了我们的来意,并告诉他我们的特刊策划。高老很是高兴,坚持让我们坐在靠窗的沙发上,自己则搬来一个木椅端正地坐在旁边。

高老个头不高,94岁的高龄仍然精神矍铄,语速不快,带有吴侬乡音,说话时会专注地看着对方的眼睛。“虽然我上了年纪,但那些事情我都清楚地记得呢!有什么问题你们尽管问!”

想来高老作为历史的“活字典”,一定接受过无数次采访,但他当时依然很和善、很耐心地回答着、回忆着,对我们讲述着东京审判时日军残暴行径的证据、溥仪出庭应诉等场景。高老说,最后审判时,虽然对每个战犯的罪行认真甄别,量刑也注意区别对待,“但整个历史中的这段战争,是需要每一个日本战犯为之负责的”!

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组建之时,高文彬还是个24岁的年轻人。他当时刚从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,因学校是教会学校,所以是中英文双语教学。彼时东京审判的国际法庭急需既懂法学又懂英语的人员,把大量中文证据和证词译成英文。

已在日本参与东京审判的中国检察官向哲濬的清华同学刘世芳教授,向其推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高文彬,至此高文彬作为翻译前往日本完成了大量的书面翻译资料工作。

东京审判结束后,处理完案件收尾事宜的高文彬与向哲濬一起乘坐邮轮回国,随身携带了两大木箱总共500多本案件的材料,包括48000多页的庭审纪录和2000多页的证据。回国后,高文彬回到东吴大学法学院任教,他将整理好的庭审记录给了东吴大学法学院。

建国后,高文彬曾遭受错案,失去自由多年。改革开放后获得平反,高文彬被上海海运学院(现在的上海海事大学)聘为教授,并和其他一些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的老人一起参与编撰《英美法大辞典》。

这位历史的亲历者、见证人,带着这段属于全人类的历史,经历了后来几十年里的国内外时局巨变。在走过了无数风风雨雨、坎坎坷坷后,从老人的面庞上,只能寻得超越时间的平静和释然。

时隔五年,我还清楚地记得,高老小心翼翼地压低声音,怕吵到隔壁病床的病人休息;高老努力放慢语速,让我们辨认他的吴侬软语;高老在看了给他拍的照片后,笑着调侃自己穿着蓝白条纹的病号服,被拍成了“日本战犯”。

历史选择了个人,个人参与了历史。亲历者讲述过去,倾听者铭记历史。高文彬先生千古!




 

 

 

 
来源:人民法院报
责任编辑:办公室